這座石塔叫楞枷寶塔,它建于唐乾符年間,距今有1100多年,其名字是取之達摩祖師從印度帶來的《楞伽經(jīng)》。該塔為亭閣式石塔,七級八角實心結(jié)構(gòu),高8.5米,塔基豹腳座,基層刻有力士、花卉、神獸,各層均有佛龕,下層正中有銘文“楞伽寶塔”四字。據(jù)有關(guān)專家考證,唐代八角形塔,國內(nèi)其他地方尚未發(fā)現(xiàn),因而更顯得珍貴。該塔選址合理,游覽時在各個山頭均可看到;其造型別致,小巧玲瓏,與高大的山體對比,顯得十分協(xié)調(diào),太姥山山體宏偉博大,所有建筑只能為它增雄,只能宜小不宜大,宜矮不宜高,而這座石塔卻恰恰符合這一山水美學的規(guī)律,反映了我國古代風景園林建筑的高超藝術(shù)。據(jù)《太姥山志》記載,“頂上藏金爐、縱隙窺視,隱見其蓋。撥以竹枝,錚錚作金響,亦唐時故物也”。石塔在清朝期間毀圯,于1986年重修復原,但唐時塔剎,卻早已不知失落何處。
“楞伽”二字,其由來則關(guān)系到佛教禪宗之傳播。禪宗是中國佛教八大宗派之一,始創(chuàng)于南北朝,形成于唐朝,至五代進入鼎盛時期,提倡心性本凈、佛性本有、見性成佛,主張以“禪定”概括佛教的全部修習。我國的河南嵩山少林寺為“禪宗祖庭”,因達摩祖師創(chuàng)立且宣揚“楞伽”經(jīng)典,故這塔取名“楞伽寶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