撈運糍
過去,哪家新房剛落成,新房主人會親自制作一些撈運糍,分別派送給街坊鄰居和蓋房子的師傅。這一傳統(tǒng)習(xí)慣一直流傳至今。
據(jù)說,早在清朝時百姓建屋蓋房就已經(jīng)要食用撈運糍了,意指“美美甜甜送順好時辰”。“糍”與“時”同音,有時來運轉(zhuǎn)之意,上梁時吃些撈運糍,既是圖吉利,也寄托了新房主人的美好希望。也正是如此,再美味的糕點也不如撈運糍有意義。
制作撈運糍前,只需先將糯米摻入少許大米磨成粉,和水拌勻,再將這些拌勻的面團捏成一個個長條形的小粉團,下鍋燒沸后迅速將其撈起,倒入炒熟的黃豆粉和白糖中滾動,待小面團均勻粘上黃豆粉時便可直接進食。香噴噴的金黃透亮的撈運糍可饞人,制作人也經(jīng)常做著做著恨不得馬上吃到嘴里,香甜之余又韌又不粘牙,久吃不膩,趁熱吃時嘴里還會充溢著黃豆的香味,久久不散。因食用時只需放入沸水燒開撈起就可,亦被稱為“撈湯糍”。 □ 趙小月
高麗
“高麗”有真假高麗之分。真高麗所用的原料為豬肥漂肉和蛋面糊,而假高麗則是用福鼎特產(chǎn)的檳榔芋為原料烹制而成。由于這兩種美食形狀大小相同,而且都是在表面上裹著一層白糖,像霜一樣,假高麗又被形象地稱為“掛霜芋”。
福鼎的高麗主要配料是蛋面糊。其做法:先將豬后腿肥膘肉切成四方形。放在鍋中氽一下,待肥肉硬起來,并且煮熟為止;再取出切成條形小塊,放入鍋中再氽成用手一壓即斷的狀態(tài)(必須達到吃到嘴里根本就沒有肥肉的感覺為止);再取出用開水淋一下,用面粉和雞蛋攪拌成蛋面糊,與肥肉裹成后放入6成左右油溫的豬油鍋中炸開,炸至金黃色后,撈起,瀝干油,冷卻備用。要開席前再進行第二次下鍋,稍炸后撈起。接下來是煮糖油,一般750克的肥肉用4兩白糖,水少許即能淹沒白糖為止,煮成有絲后鍋離開火,將肥膘倒入糖油中進行翻炒成表面掛霜。
為什么這道美食稱為“高麗”?有人說是由朝鮮傳入中國;也有人說成品的高麗經(jīng)過油炸膨脹后長約5厘米,寬約2厘米,外形經(jīng)油炸后與高麗參非常相似,所以人們就習(xí)慣就將它稱之為“高麗”了。 □ 王代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