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閱福鼎舊志,不曾想到名列桐城八景之一的“石湖春漲”既然近在咫尺——距原單位僅百米。曾經(jīng)每日上班從其邊上匆匆而過,“石湖橋”本地人想起她,緣于那里鮮美而實惠的海鮮,但又有多少人知道這里曾是“桐城八景”之一呢?
心中突然騰起一探究竟的念想。經(jīng)查閱了些舊文獻,發(fā)現(xiàn)石湖橋的名稱,最早命名之石湖者,系太湖的支流;居太湖上方山東麓,離蘇州城西南十八里。石湖東面有越來溪,溪上有座越城橋,是當年越王勾踐率兵攻吳從太湖挖通水道,屯兵士城而得名。就在越城橋的右首,有座九環(huán)洞橋,叫行春橋。這里是石湖看串月的最佳處。每當農(nóng)歷八月十七半夜子時,月亮偏西時,清澈的光輝,透過了九個環(huán)洞,直照北面的水面上。這時,微波粼粼,在石湖水面上可以看到一串月亮的影子,在波心蕩漾,這就是“石湖串月”奇景。游人為了看這一勝景,一過中秋,不僅蘇州城里城外,大小船只一租而空,甚至還有人遠從無錫、常熟、吳江等地、趕來看串月的相沿成習。
福鼎石湖,非湖也,乃一石橋橫貫兩溪岸,是古福鼎城關境內(nèi)一處得力的交通要道。據(jù)《福鼎縣志•水利》載:“石湖橋,在治南一里上庵山麓。舊為木梁,后人易以石,旁翼扶欄。長八丈,闊一丈,高二丈。昔有王氏號仙源者,嘗造三十六橋,皆石。時有‘三十六橋風雨夜,幾多詩句在人間’之句,今皆莫詳,所在惟此橋。該橋始建無可考,查資料為明成化元年,玉塘夏榮重修;成化十六年,里人高宏重建屋九間。乾隆十六年夏勛倡募重建修。”石湖橋位于桐山城南,是福鼎歷史上著名的宋代三十六石橋中唯一遺存。由于橋處龍山溪下游,臨近???,故海潮漲涌時,潮頭可抵橋下,蔚為壯觀,舊時即以“石湖春漲”名列“桐城八景”。石湖橋一帶古時也是老碼頭,舟楫往來,更兼芳草長堤,商客游人,頗為熱鬧。橋的西側(cè)還建有一座風雨亭,亭后還有一座供著神佛的橋頭宮,又稱大士閣。
石湖橋是風景橋,當年周圍山明水秀,視野開闊,景色誘人。據(jù)舊志載:過去從石湖古橋到春牛亭,今五里牌御景園社會陵園附近,一路芳草夾長堤,春來溪清可見底,溪魚嬉戲其間,但見龍溪兩岸野花浪漫,芳草萋萋,到處洋溢著春的生機,是福鼎城關周邊仕女游春,流連躑躅之所;文人墨客往返兩岸,真是書生淑女溪岸相望,桃花盛開正此時,一派祥和安逸的景象。有清代福建光澤知縣吳名復所作《石湖春漲》詩:
參差石齒砌長堤,春水初生兩岸齊。
渡口乍移迷故道,沙痕新漲失前溪。
雉頭俯視圍如帶,橋面平鋪臥似霓。
題柱當年懷駟馬,長卿題后更誰題?
詩中“參差石齒砌長堤,春水初生兩岸齊。”及“橋面平鋪臥似霓。”對龍山溪兩岸長堤,橋面情況及春漲水起的景致進行了描寫,對當時石湖橋境況作描寫。
然而隨著歲月流逝 ,滄桑變遷,使原本桐城妙景之一的“石湖春漲”,今非昔比。歷經(jīng)重修的石湖古橋依然橫臥兩岸,但已是風光不在,漸漸沒入喧囂的市井塵囂間,已不是文人與仕女出游向往的石湖橋。福鼎建縣后城關周邊經(jīng)多次擴建,許多文物古跡早已消失的無影無蹤,而陳舊的古石橋與城關近在咫尺,卻能完好地保存下來,那已是不幸中的萬幸。
石湖石橋,現(xiàn)已是福鼎城關僅存的幾處人文景觀之一。隨著福鼎城區(qū)的不斷發(fā)展,石湖春漲的自然景觀早已逝去,古石湖橋也漸漸淡出人們的視野,現(xiàn)在福鼎城關的居民提起石湖橋居多是因那里一片繁榮的海鮮大排檔。每當夜幕降臨華燈初上的石湖小區(qū)排檔區(qū),到處是喧囂的劃拳的酒令聲,其間又有幾人想起那遙遠淑女踏青的腳步聲?
□陳啟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