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鄉(xiāng)有座位于江畔的鼎文化公園,是人們散步納涼的好去處。相對于喧鬧的夏日傍晚,我更喜歡在空濛寧靜的細雨天去走走,仰望著作為市標(biāo)的大鼎,思緒也隨著清風(fēng)飛揚。
鼎,三足兩耳,和五味之寶器也。每一尊鼎都鏨刻著一段歷史。鼎的誕生與中國文明曙光的出現(xiàn)幾乎是同步的,而在此后一段時間里,它和它的制作者們?nèi)员A糁鴮ξ羧盏膽涯睢?ldquo;殷人尊神”,商朝宮殿里神秘的占卜延續(xù)了部落巫術(shù),能征善戰(zhàn)的婦好發(fā)出了母系社會最后之強音。伴隨著武王吊民伐罪,牧野流血漂杵,鼎紋中的對未知宇宙的敬畏、企望與神明溝通的圖案已難覓蹤影,取而代之的是記載帝王誥命、頌詞等銘文。鐘鳴鼎食,禮樂齊備,鼎作為中國原創(chuàng)文明的見證,迎來了它的全盛時期。
在這一道道年輪中,我仿佛看到了神權(quán)是如何拜服于君權(quán)腳下的。驕傲的祖先拋棄了虛幻的信仰,開始注重自身的力量。他們崇拜三皇五帝這樣為蒼生造福的人類首領(lǐng),而終究不是像普羅米修斯山上那些任意降罪人間的諸神。人本主義從此深入中國文化的肌體,燭照著身后三千年的思想長河。
我時常也會被大鼎的氣勢所震懾。它巍然地矗立著,冰冷、粗獷、威嚴,仿佛操干戚而舞的刑天,又神似怒觸不周山的共工,是那么地神圣不可侵犯。鼎不是祥瑞之物嗎?為何我會感覺還有股肅殺之氣呢?或許是為了得到它,歷史上掀起過太多的血雨腥風(fēng)。天子所用九鼎代表了無上的王權(quán)和恣肆的貪欲,絕對不容許他人染指,卻又無時不刻不受覬覦。當(dāng)寶物傳到了周幽王手中時,他卻因為一個小浪漫,得罪了屏藩周室的各路諸侯。公元前771年,犬戎入侵,西周——這個《詩經(jīng)》的時代宣告結(jié)束。
在接下來的動蕩歲月里,歷史提供了一個較為公平的舞臺,各種角色輪番上演:有一鳴驚人的英主,有剖腹為棺的忠臣,有朝秦暮楚的游士,還有雞鳴狗盜的門客。不能不說他們中有很多野心家,是為了問鼎中原而爭城奪地、互相殘殺,縱使伏尸百萬也在所不惜??删褪沁@場“百家爭鳴”,開創(chuàng)了日后的“大一統(tǒng)”。就像破繭過程的艱辛,是為了成蝶瞬間的斑斕。寶鼎花落誰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神州大地經(jīng)歷了血與火的洗禮,人們懂得了干戈與玉帛的取舍,霸道與王道的孰優(yōu)孰劣。我想這就是中國人民熱愛和平,但也不懼怕戰(zhàn)爭的由來吧。
我在大鼎旁邊的一條石凳上坐下,注視著潺湲的江水,靜靜地感受大自然那“逝者如斯夫,不舍晝夜”的周流運轉(zhuǎn)。世事難料恰似風(fēng)云變幻,誰曾想到掃平六合的帝國大業(yè)竟如曇花般早凋,秦朝二世而亡。改朝換代之際自然也是英雄輩出之時,然而歷史最終選擇的不是系出名門力能扛鼎的霸王,而是履歷不甚光鮮、但頗有情商的小吏。這個結(jié)果一直是后人玩味的話題。每每見到大鼎,耳旁似乎就回響起烏江邊那悲愴的楚歌。大鼎似乎在告誡世人:縱然有拔山之氣概,也不可事事唯我獨尊;只有甘于卑下,海納百川,方能成就恢弘氣象。
跳離歷史的軌跡,我開始陷入無序的遐想:冶煉技術(shù)的進步導(dǎo)致青銅器被鐵器全面取代。鼎因其樸拙笨重不堪用,也終遭淘汰。三代之立國重器或沉睡于帝陵古冢,或銹蝕于草野黃埃,青銅時代大幕落下。但此時的鼎已經(jīng)成為一個符號深深地烙在中國人的心中,就像“鼎”字從甲骨文至今依然保留著它的象形性,方方正正,轉(zhuǎn)折頓挫。人們喜歡用它來形容一言九鼎的誠信,鼎力相助的仗義,鼎鑊如飴的勇敢,鼎鼎大名的榮耀。它是中國人價值觀的外化物,寄托著美好的人格追求。舉鼎絕臏的故事說的是人貴有自知之明,知道自己能吃幾碗干飯,別盲目跟人攀比,跟道家的“順其自然”應(yīng)該是一個道理。
文物的命運總是與它的祖國息息相關(guān)。到了近代,腐朽的政治、羸弱的國防注定了鼎也將有一段辛酸往事。西方列強用槍炮將中國逼進弱肉強食的叢林法則世界,貪婪地攫取那無價的寶藏,國寶竟成了待價而沽的玩物。今天許多國家的大博物館陳列的鼎、尊、簋、鬲……都是對當(dāng)年強盜國賊的無聲控訴。
我們將要步那些消失文明的后塵嗎?抑或像某些國家一樣被瓜剖豆分?不!當(dāng)祖先們將熔化了的青銅灌注進陶范時,那熾熱的銅汁也融入了中國人的血液,從此澎湃著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民族精神。百年屈辱史,華夏兒女從未停止過抵御外侮的抗?fàn)?。為了國家獨立和民族解放,他們前仆后繼、流血戰(zhàn)斗,終于使中華民族今天仍然牢牢占據(jù)著東亞這片最廣闊、最富饒的土地,就像眼前這大鼎,龍盤虎踞于臺基之上,不可撼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