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映秀鎮(zhèn)街景。
本報記者 陳 斌攝
5月是個溫馨的時節(jié),天府之國滿目生機。
若不是那些地震遺址和紀念館,很難把她跟8.0級特大地震聯(lián)系起來。
若不是那些勵志的標語、感恩的橫幅,不易發(fā)現駐足的繁榮小鎮(zhèn)、美麗村莊,原是災后重建。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巴蜀大地,見證了應對巨災的中國力量,孕育著感恩奮進的前行夢想。
以最快速度、盡最大可能,搶險救援凸顯生命至上
5年前,當汶川特大地震襲來,生命,被置于頂格的位置。
“第一位是救人!”黨中央緊急號令,巴山蜀水、中華大地,展開一場感天動地的生命大營救。
為了以最快速度、盡最大可能搶救生命,中國政府歡迎各國政府援助,來自日本、俄羅斯、韓國、新加坡等國的國際救援人員陸續(xù)趕赴救災現場,新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國際救援人員參與救災的行動,在震災最前線展開。
為了以最快速度、盡最大可能搶救生命,中國政府在第一時間發(fā)布相關信息,眾多媒體對地震規(guī)模、災難損失、人員傷亡和救援進展全程直播。
珍惜生命,呵護生命。為贏得救援時間,趕赴北川縣抗震救災的天津公安特警隊員,近10個小時水米未進,終于在5月14日17時將160名被困深山的群眾成功解救。對行動不便的老人、孩子,特警隊員采取接力方式,輪流背下山。長途奔襲,他們的體力消耗已達極限,但沒有一個人松口氣。
在汶川,村民們對前來救命的部隊官兵言謝:“你們辛苦了!”可官兵們說:“你們受苦了,是你們養(yǎng)育著我們,這樣的時候正是需要我們的時候!”看著疲憊不堪的官兵,七尺男兒流下淚水。
“搶險工作一日不結束,我們一日不撤!”危險和疲勞,擋不住救援隊伍疾行的步伐;真情的話語,閃爍著使命和堅韌。
“一線希望,百倍努力,救死扶傷,永不言棄。”白衣天使竭盡全力,救死扶傷、減少致殘。
在汶川映秀電力公司辦公樓廢墟里,虞錦華被埋在了6層水泥板下,里面亂石、水泥柱交錯,營救人員只好從廢墟上方打探洞。被困近150小時,虞錦華已經奄奄一息。為了盡快挽救生命,醫(yī)護人員冒著余震危險進入5米深的探洞,為虞錦華現場截肢。
“一定要挺住,活著就是幸運。”地震后堅守崗位70多個小時的綿陽市中醫(yī)院護士長黃瓊,總是微笑著安慰傷員。誰能想到,她自己已在3天內相繼接到7位親人在地震中罹難的消息。緊張的工作,讓黃瓊幾乎沒有時間流淚,而每個傷員都在她的眼神中感受到信心和溫暖。
災難固然無法選擇,但當巨災襲來,生死每每面臨抉擇。
東方汽輪機置業(yè)公司職工陳元忠,妻子被埋在了葉片分廠廢墟下。當他心急火燎地帶著吊車前去營救時,公司要他趕緊把吊車開到學校救人。那一刻,淚流滿面的陳元忠一聲沒吭,掉頭將車開往東汽中學。許多孩子得救了,但陳元忠的妻子卻永遠離開了人世。
時任北川縣長經大中,親人3人遇難、3人失蹤。但他從廢墟中爬起來,毫不猶豫地投身前線指揮。
與時間比速度,奇跡來之不易,除了生命的堅韌不屈,更要歸功于救援的鍥而不舍。
這場大規(guī)模的生命營救,“相當于打了一場大規(guī)模的‘戰(zhàn)爭’”。
搶險救援,共投入解放軍、武警部隊、公安民警、民兵預備役、醫(yī)務人員、專業(yè)搜救隊等達數十萬人,志愿者100多萬人,還有數量龐大的當地干部群眾,最終從廢墟中救出83988人!
生命至上,在搶險救援中格外閃亮。
逝者也得到尊重。對遇難者遺體消毒深埋,具備條件的地方還采取了照相、取DNA等措施。
2008年5月19日4時57分40秒,天安門廣場,五星紅旗緩緩下降。
14時28分,汽笛警報長鳴,國人齊身肅立、低首默哀。
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來,第一次為嚴重自然災害造成重大傷亡舉行的全國性哀悼活動,也是第一次為自然災害中罹難同胞降半旗志哀。
這是一個國家和民族對生命的尊重。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衷共濟凝聚制度優(yōu)勢
2013年4月20日,蘆山7.0級強震發(fā)生。
“綿陽曾是地震重災區(qū),知道災區(qū)人民需要什么。”第一時間得知震中地點,火速趕赴市應急指揮中心的綿陽市委負責同志致電雅安市領導,獲知當地災情嚴重,立即指示啟動支援雅安市抗震救災工作。
一方有難,八方支援。蘆山如是,玉樹如是,汶川如是。
“今天,我們都是汶川人!”“我們都是玉樹人!”“我們都是蘆山人!”
溫暖的話語,凝聚著共同的心聲。
蘆山縣城居民王玉麗身懷六甲,婆婆在地震中罹難,丈夫受重傷、入院治療。地震當天起,王玉麗一日三餐吃的都是街坊姐妹們送的“百家飯”。鄰居彭繼梅把從家中搶出來的雞蛋送給了王玉麗,卻舍不得讓自己10歲的孩子吃。
這樣的一幕幕,在汶川、玉樹都曾出現。
汶川突遭劫難,河北省唐山市玉田縣農民宋志永坐不住了。地震當天晚上,他便心急火燎地獨自出發(fā)了,臨行時給每位兄弟發(fā)了短信:“我先走了,你們隨后跟上!”
剩下的12位兄弟如約趕到綿陽,立下“傷亡一律自負,保證幫忙不添亂”的軍令狀,直奔北川與宋志永匯合。他們和救援部隊一起,在瓦礫中搜尋幸存者,救出25人,清理出60多具遇難者遺體。隨后,13位農民兄弟又趕到安縣曉壩鎮(zhèn),十幾天里,他們幫助搭建起300多頂帳篷,裝卸救災物資上百噸。
“唐山十三義士”的事跡傳為佳話。
愛的力量強勁傳遞。災難面前,一雙雙溫暖的援手,讓災區(qū)群眾在絕境中逢生,在感動中振奮。
“地動山搖搖不散中華魂魄,山崩地裂裂不開萬眾一心。”這幅災區(qū)大地上醒目的標語,詮釋了“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民族精神,彰顯的是祖國大家庭守望相助的熾熱情懷。
從汶川到玉樹再到蘆山,當災難再次降臨,一個個慷慨解囊的義舉,一次次舉國相助的行動,再次書寫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的品格,匯聚了抗震救災的深厚力量。
位于都江堰市東北面的壹街區(qū),有一個占地66畝的人工湖。俯視湖心島,形狀猶如兩手相握。“這寓意壹街區(qū)由上海和都江堰聯(lián)手打造,我們是一條心、一家人。”壹街區(qū)現代服務業(yè)功能區(qū)負責人周寶琦說。
壹街區(qū)核心區(qū)是汶川震后上海市對口援建都江堰市的重點項目,雙方攜手打造災后重建城市綜合配套項目,解決群眾安居問題。
汶川地震后,“一省幫一重災縣”對口援建機制建立。承擔援建任務的省市全力支援災區(qū),即便是在國際金融危機沖擊下,決心不變、目標不改、力度不減。
走進綿竹市金花鎮(zhèn)玄郎村,一幅美麗鄉(xiāng)村的圖景映入眼簾。規(guī)劃有致的民居,干凈整潔的道路,綠樹掩映的場院,村門旁一家名為“玄郎人家”的農家樂里,游客品茶品茗閑聊。
玄郎村是汶川災后異地重建的一例。在江蘇武進的援建下,從新址破土動工到農房全部建成、基礎設施同步配套,只用了半年多時間。“2010年1月8日,422戶居民過年前全部搬入新居。”村支書孫秀華感佩至深。
“首都標準”“山東情誼”“廣東速度”“上海質量”……這些特定名詞的背后,是對口支援省市高度負責、精益求精的精神。
在汶川,來自珠海的工程專家張彤被稱為“拼命三郎”,幾乎每天工作到凌晨。援建中,張彤骨折動了手術,右小腿里夾著一塊鋼板,仍然每天拄著拐杖到工地。
在北川,提起崔學選的名字無人不曉。他是山東濰坊市原建設局黨委書記、局長,也是北川新縣城建設組第一任組長。2008年5月,到北川不久,崔學選的身體就出了問題,為了堅持工作,要吃下平常劑量兩倍的藥。北川艱苦的工作和生活環(huán)境,使他的病情不斷惡化。同事勸他回山東治療,崔學選左推右拖,就是不肯走:北川兩萬多群眾還盼著早點建好新房子呢!
崔學選終于病倒了,彌留之際,仍然牽掛北川。已經無法說話的他示意女兒拿來紙筆,艱難地寫下一行字:“回北川,給孩子(指孤兒姊妹)錢,叫她們(指妻子女兒)去,這事重要。”
5年來,在綿延300公里的汶川地震災區(qū),援建省市和災區(qū)人民一道,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援建結束了,幫扶遠沒有結束。
在什邡市人民醫(yī)院,很多外地患者慕名而來。院長陳榮久將其歸因于北京“后援建時代”的持續(xù)幫助,“北京不僅僅援建一所漂亮的醫(yī)院、提供一批先進的設備,更是提供了頂尖醫(yī)療資源的制度化對口援助。目前,北京來的對口專家,醫(yī)院常年保持6人左右。”
發(fā)展振興,美好家園,感恩奮進展開夢想翅膀
“因為有你,驅散陰霾;因為有你,生命之花再度重開……”2011年央視春晚上的這首《因為有你》,表達著四川人民的感恩情懷。
回首艱辛來路,放眼巴蜀大地,“感恩”二字,同汶川抗震救災、恢復重建和發(fā)展振興進程如影相隨,已深深融入災區(qū)乃至全川人民的血液中,成為四川新的文化基因和精神特質。
如今行走災區(qū)各地,不時會發(fā)現“許昌新村”、“遼寧大道”、“重慶路”這樣的新地名。每個地名背后,都有許多感人故事;每個地名本身,都在訴說災區(qū)人民對援建省市的感恩之情。
知恩、銘恩、報恩,不僅是語言的表達、文字的流露,更是一種發(fā)自內心、訴諸行動的責任。
蘆山強烈地震,汶川震感強烈。災難降臨,汶川人感同身受。“我們有救災經驗,讓我們去吧!”汶川震中映秀,人們踴躍報名參加救援。
20日上午11時,由民兵搶險隊、山地救援隊、醫(yī)療救護隊、心理撫慰隊等組成的汶川縣救援隊集結完畢,130余人趕赴蘆山。
綿陽市火速派出600多名醫(yī)療救援人員、武警官兵、公安干警、消防救援人員和33臺重型機械,先行奔赴雅安災區(qū)。隨后,5輛滿載救災物資的汽車疾馳災區(qū),物資中包括500頂帳篷、2000件飲用水及2000件方便食品等。
不只是汶川,不只在省內,四川人感恩的腳步,早已遍布全國。
2010年,青海玉樹地震,四川甘孜州的49名醫(yī)護人員成為首批抵達震中的省外醫(yī)療救援力量。甘肅舟曲泥石流,武警四川總隊派遣的救援隊,是第一支抵達舟曲的部隊。2012年云南彝良地震,四川消防總隊、四川大學華西醫(yī)院、宜賓市等紛紛派出救援人員,還有不少四川志愿者趕赴震區(qū)。
感同身受,知恩圖報。
2010年7月,玉樹州民族中學的1600多名學生在都江堰八一聚源中學復課。為了讓來自玉樹災區(qū)的同學們有最好的學習環(huán)境,八一聚源中學師生一個月內兩次搬遷。
2011年初山東大旱,四川迅速調配77臺(套)大型鉆探設備、845名工程技術人員趕赴山東旱區(qū)。
2012年7月,北京遭受暴雨洪災,四川什邡籍在京人士和什邡企業(yè)家等共同發(fā)起成立“北京感恩公益基金”,劃撥120萬元“暴雨災害救助”。
懷感恩之心,立奮進之志。
“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zhàn)勝”,“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青川縣受災群眾自建住房上的這兩條標語,喊出了災區(qū)人民不等不靠、重建家園的信心,道出了災區(qū)人民自力更生、不向命運低頭的堅韌。
北川縣開坪鄉(xiāng)龔興蘭和丈夫創(chuàng)業(yè)養(yǎng)豬,正當事業(yè)蒸蒸日上,接連遭受“5·12”特大地震、唐家山堰塞湖、“9·24”特大泥石流沉重打擊,損失百余萬元。
堅韌的農家婦女一次次擦干眼淚,“只要人還在,就決不放棄,就一定堅持,一切從頭再來!”如今,龔興蘭已在北川成立震興生豬養(yǎng)殖農民專業(yè)合作社,投資500多萬元建成占地44畝的養(yǎng)殖場,年出欄生豬1萬頭,產值1000多萬元。由此喜獲“中國青年創(chuàng)業(yè)獎”的龔興蘭,如今的夢想是“幫扶帶動附近農民養(yǎng)豬致富,讓更多的人吃上北川的綠色品牌豬肉。”
德陽市,東方汽輪機有限公司。汶川震后第八天,災后首批產品起運出廠;震后1個月,大部分關鍵設備恢復運轉,總體產能恢復到震前50%以上;震后半年,圓滿完成全年生產任務,工業(yè)總產值創(chuàng)新高。公司黨委書記何顯富在《建設美好新東汽——感恩回報的行動體現》一文中說,把企業(yè)經營好、發(fā)展好,是感恩祖國、回報社會的最好體現。
最大的感恩是加快發(fā)展振興,最大的感恩是建設美好家園。
2011年8月,四川啟動實施汶川地震災區(qū)發(fā)展振興規(guī)劃,著重推進產業(yè)發(fā)展、就業(yè)促進、扶貧幫困、生態(tài)保護和地質災害防治等重點工作。
如今的地震災區(qū),城鄉(xiāng)布局優(yōu)化,基礎設施、產業(yè)發(fā)展、民生事業(yè)實現整體性跨越,經濟增速快于全省平均水平,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過震前水平。
放眼四川,發(fā)展振興步履剛健。汶川特大地震以來,全省生產總值四年翻一番,突破2萬億元;地方公共財政三年翻一番,突破2000億元。
從悲壯走向豪邁,從恢復走向振興,巴蜀大地,奮進書寫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