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3日,南京舉行國際和平集會悼念南京大屠殺30萬同胞遇難76周年,各界人士參加集會。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12月13日,武警戰(zhàn)士向30萬遇難同胞敬獻花圈。新華社記者孫參攝
新華網(wǎng)南京12月13日電(記者蔣芳、蔡玉高)12月13日,南京冬日上空又一次響起凄厲的警報聲。86歲的梅壽蘭老人忍著手臂骨折的疼痛,在女兒的攙扶下又一次來到了位于南京市江東門的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
“今天是個特殊的日子。每年的這個時候,我就特別想念在大屠殺中遇難的家人們。梅福財、梅福成、梅福華……一家十口??!歷史雖然已經(jīng)過去了76年,但真相不容抹煞,我就是一個活著的證人。”老人一一撫摸過遇難者名單墻上十位親人的名字,含淚說道。
85歲的向遠松老人13日也早早趕到了紀(jì)念館。他手捧著哥哥向遠高的遺像,26歲的容顏定格在了1937年。他對記者說:“哥哥的慘死至今無法忘記,日本右翼近年來屢次否認歷史的做法令人憤慨,忘記歷史意味著背叛,不能容忍。”
遇難者名單墻又被稱作“哭墻”。一位年過半百的女士用手機試圖拍下墻壁上“小桂云、小五九子”這兩個名字,卻由于過于悲痛手指顫抖難以完成。她告訴記者:“這是我死于屠殺的兩個姐姐。”
到這里參加和平集會的還有來自江蘇各地的5000名市民,以及來自美國、菲律賓、日本、韓國等國的友人。默哀,敬獻花圈,向遇難同胞三鞠躬……人們用這種方式紀(jì)念76年前在這片土地上被血腥屠殺的遇難者。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館所在地正是當(dāng)年集中掩埋遇難者尸體的“萬人坑”遺址。1937年12月13日,侵華日軍攻占南京,南京城內(nèi)30萬以上的無辜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被日軍殘殺。1985年8月15日,在遺址上修建的紀(jì)念館建成開放,2007年12月13日擴建后的新館開館。
紀(jì)念館館長朱成山說,新館開放以來,每年參觀者超過500萬人次;尤其是到了每年12月13日前后,都會有近萬市民自發(fā)聚集到紀(jì)念館開展一系列悼念活動。
上午10點整,警報聲響起,廣場上的人們停下腳步,為死難者默哀。曾在南京生活多年的北京市民章杰說:“12月13日看到這個日期,我的腦中就會響起熟悉的警報聲。提醒著我貧弱沒有尊嚴,落后就要挨打,無論在哪都要居安思危。”
特地來南京參加紀(jì)念活動的東日本鐵路工會中央執(zhí)行副委員長村田俊雄帶領(lǐng)46人的團隊來到南京。他說:“曾經(jīng)的歷史不容遺忘,希望中日之間能夠長久和平。尤其是近來中日關(guān)系趨緊,作為日本人我希望能夠吸取歷史的教訓(xùn),誰都不希望再有戰(zhàn)爭,對平民是極大傷害,希望政治家們銘記這一切。”
來自日本的大東仁自2005年以來已多次參加和平集會,并先后8次向紀(jì)念館捐贈1286件文物史料。今年他又帶來了6件文物,包括1937年12月12日版《東京朝日新聞》關(guān)于南京淪陷的報道、拍攝于1937年介紹日軍侵略南京的電影《南京》宣傳單等。
他說:“史料證明,1937年12月發(fā)生在南京的大屠殺的事實不容置疑。這一慘案是人類文明歷史中不容遺忘的慘痛記憶,更令世人深刻懂得了和平的珍貴。向遇難者致敬,望他們安息。”
為了表達對遇難者的悼念,大東仁和日本真宗大谷派東本愿寺、妙心寺等寺院的僧人,以及南京毗盧寺、雞鳴寺、靈谷寺、龍泉寺、棲霞寺等寺院的僧人及居士等12日晚先后為南京大屠殺遇難者誦念心經(jīng),唱三寶歌和祈禱歌,為亡靈祈禱。13日上午,他們又與中國僧人、南京大屠殺幸存者一起舉行和平法會。
當(dāng)天,南京市民還分別在普德寺、北極閣、燕子磯、中山碼頭、五臺山等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jì)念碑所在地設(shè)立分會場,舉行悼念活動。
讓朱成山欣慰的是,13日當(dāng)天,美國南加州大學(xué)關(guān)于二戰(zhàn)期間發(fā)生的大屠殺事件的網(wǎng)站,開始陸續(xù)刊載夏淑琴等12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的證言。“這將讓更多的人了解當(dāng)年的歷史,也算是對遇難同胞的一個慰藉吧。”朱成山說。
據(jù)了解,很多南京大屠殺幸存者離開了人世。為此,南京成立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史研究會(幸存者)口述史分會,目前正按照國際標(biāo)準(zhǔn)深度搶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幸存者證言,通過全程展示幸存者人生歷程揭示日本侵華戰(zhàn)爭的罪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