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人們看到,這位小伙兒晴天曬出的褥子打著五顏六色的補丁,身上蓋的也是一床舊軍被;和大家一起排隊吃食堂的“大鍋飯”,端著碗與大家拉家常;騎著自行車到各地了解情況,與大家打成一片,距離一下子就拉近了。通過朝夕相處,正定人民逐漸感受到,習近平同志思想解放、勇于改革,有著不一般的膽識和智慧,有著扎實的工作作風。
習近平同志初到正定時擔任縣委副書記,分管農村經(jīng)濟、精神文明建設、平反冤假錯案、落實黨的政策,以及文化、教育、衛(wèi)生、體育和計劃生育等工作。1983年7月,他擔任縣委書記。習近平同志帶領全縣人民大膽改革,沖破了“經(jīng)濟上農業(yè)單打一,農業(yè)上糧食單打一”的模式,實施改革興縣、工業(yè)興縣、科技興縣、人才興縣、文化興縣、旅游興縣,走“半城郊型經(jīng)濟”(是指既有“城郊型經(jīng)濟”依托城市、商品生產比較發(fā)達、城鄉(xiāng)關系比較密切、工農結合比較緊密的特點,又有“農村經(jīng)濟”的某些特點,是兩類經(jīng)濟結合的中間型經(jīng)濟)發(fā)展之路。由此,正定大地掀起了前所未有的經(jīng)濟發(fā)展熱潮,全縣上下形成了“黨風正、干群和、干勁大、碩果豐”的大好局面,正定甩掉了“高產窮縣”的帽子,開始步入發(fā)展快車道。
正定的老同志曾對習近平同志有過這樣的評價:平易近人、沉穩(wěn)、健談、自信、謙和;是位年輕干部,但做事老練成熟;是位高干子弟,但非常樸實,工作既嚴肅認真,又密切聯(lián)系群眾。
他來了,成為正定人民的一分子,帶來了智慧和理念,帶來了改革的春風,更帶來了正定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希望……
1985年4月6日,時任中共正定縣委書記習近平在全縣首季開門紅表彰大會上頒獎。
二、勇于解放思想,大力發(fā)展經(jīng)濟
來正定之前,習近平同志并不十分了解這里的真實情況。他清楚地記得,石家莊地委領導跟他談話說,你從大城市來,地委研究決定,派你到一個領導班子團結、經(jīng)濟條件較好、農民比較富裕的正定縣任職。到正定以后,習近平同志沒有坐在辦公室,他走訪座談,進村入戶,虛心向每一位同志請教。無論是縣委和縣政府領導還是一般干部,無論是年長的還是年輕的,他都誠懇地說:“我是來學習的,希望得到你們的幫助和指教。”
習近平同志通過調研很快發(fā)現(xiàn),這個全國聞名的高產縣竟有不少農民連溫飽都不能保證。由于長期的思想和體制束縛,正定仍在單一經(jīng)營的死胡同里兜圈子:片面追求糧食高產,踩棉花,擠油料,壓瓜果,砍副業(yè)。糧食畝產超千斤,但經(jīng)常是交完征購糧,剩下的就不夠自己吃了。當時全國聞名的“農業(yè)學大寨”典型村——三角村,還有不少人到外縣買薯干來維持生活,因為在本縣買怕給“高產縣”丟面子。
1981年底,正定的工農業(yè)總產值20673萬元,人均年收入僅148元,每天只有4角錢。“農業(yè)學大寨”先進縣的錦旗高懸在縣委的會議室里,而老百姓卻不得溫飽。面對這個“高產窮縣”,習近平同志的心情十分沉重。
“吃飯問題是解決正定問題的當務之急”,習近平同志認為,高征購造成了正定農業(yè)結構比例失調,必須及時糾正。這很快成為縣委一班人的共識。是坐等中央調整政策,還是主動地向上反映問題,大家卻有不同意見。
習近平同志和時任正定縣委副書記呂玉蘭主張立即向上匯報,請求把糧食征購基數(shù)降下來,并主動請纓,處理此事。當時縣委書記馮國強、縣長程寶懷考慮到習近平同志剛到正定工作,不愿意讓他出面,怕對他造成不好影響。習近平同志說:“實事求是向上級反映問題是我黨的優(yōu)良傳統(tǒng),你們不用擔心。”于是,他和呂玉蘭一起跑省進京,向上級部門如實反映正定人民的生活狀況和存在的困難。1982年初夏,國務院派出調查組和省委、地委一起對正定的情況進行深入調查后認為,正定反映的問題是真實的,要求是合理的。上級決定把正定糧食征購任務減少2800萬斤,初步緩解了正定農民口糧緊張問題。程寶懷高興地對習近平同志說:“你為正定人民立了一大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