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1985年32歲時從河北到廈門市任副市長,然后在寧德地區(qū)、福州市和福建省委省政府工作,到2002年10月調往浙江,在閩工作17年。他說過:“我人生中美好的青春年華是在福建度過的。”
在寧德地委書記任上嚴查干部占地建私房,初步展露了習近平強勢的行政風格。寧德是福建的貧困地區(qū),干部違紀違法占地建私房卻蔚然成風。多的一戶占地300平方米,建房標準與其收入狀況嚴重不符。
據(jù)人民日報1990年5月21日通訊《辦好一件事,贏得萬人心》披露:全區(qū)有7392名干部營建私房,其中副縣級以上的干部達242人,科級以上的干部1399人,分別占這兩級干部總數(shù)的49%和46%。“這是一組與貧困地區(qū)形成強烈反差令人觸目驚心的數(shù)字!”
習近平在地委工作會議的講話擲地有聲:“這里有一個誰得罪誰的問題,你違紀違法占地蓋房,為一己之私破壞了黨的權威和形象,是你得罪了黨,得罪了人民,得罪了黨紀國法,而不是代表了黨和人民利益查處你的干部得罪了你。”
寧德地委決定:敢于碰硬,抓反面典型,拔釘子戶。福鼎縣前縣委書記、現(xiàn)任縣人大主任,曾在當?shù)毓ぷ鞫嗄?,在龍山占好地、高標準建私房,引起群眾的強烈不滿。地委調查組現(xiàn)場丈量占地面積,查詢核對建材來源,對其換地多占70平方米,無償占用縣建筑公司財物進行了補款,給予黨內嚴重警告處分。
習近平讓查處行動制度化,規(guī)定干部確需建房者,應在銀行存足建房資金總額的70%,經(jīng)過政務和業(yè)務雙重審批,再到土地管理部門辦理建房用地申報手續(xù);各縣在每年劃出的建房用地指標內限定用于干部建房的比例,原則是干部建房用地大大少于群眾,領導干部又要少于一般干部。
“從下往上查,很難查下去;從上往下查,問題迎刃而解。”習近平用兩年時間,基本解決了這個不得人心的問題。
在這篇通訊旁,人民日報刊出吳昊的評論《鍥而不舍,無堅不摧》,熱情洋溢地贊揚了習近平領導的寧德地委:
“干部非法占地建私房,中央曾三令五申要求各地盡快解決。但像福建省寧德地區(qū)解決得這樣徹底的還不多。辦事情,解決問題,沒有一股子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是不行的。過去有些事情,雷聲大,雨點小,沒有取得預期效果就草草收兵,原因就是有些同志缺乏不達目的誓不罷休的精神。”
“有些人很會看‘風頭’,‘風頭’來了,上級喊得緊了,他們就收斂一下,稍一平息,又搞起來。最后是膽小的吃虧,膽大的占便宜;老實人吃虧,不老實的占便宜。”
吳昊寫于25年前的這篇評論,今天看來頗具歷史感:
我們正處在一個關鍵的歷史時刻,可以說,對于建設我們的黨、建設我們的國家,目前又是一次難得的歷史機遇。在這樣的時候,提倡鍥而不舍、無堅不摧的精神,切切實實地把我們應該辦的事情辦好,比什么都重要。
在習近平身上,延續(xù)了老一輩革命家對百姓民生的樸素感情。據(jù)人民網(wǎng)報道:在寧德做書記時,習近平帶領地直相關部門負責人頭戴草帽,肩搭毛巾,頂著炎炎烈日,在崎嶇山路上跋涉兩個多小時,走訪鄉(xiāng)政府。沿途荊棘雜草叢生,習近平一行拿著柴刀將擋在路面的荊棘、葦稈劈除。習近平主張:“下基層不要‘一窩蜂’似地涌到工作基礎好的‘熱門’地方去湊熱鬧,而要多跑‘冷門’,到問題多、困難大、條件苦的地方和群眾中去送溫暖、辦實事。”
在閩東沿??h市,有很多“連家船民”,指幾代人靠打漁、拾貝為生,且長年居住在簡陋小船內的人們。不少甚至連漁船都沒有了的船民,只好棲身在岸邊用破船骨或長竹竿和塑料膜搭蓋起來的棚屋。
1999年4月,分管農(nóng)村扶貧攻堅工作的省委副書記習近平,貓腰鉆進船民的居所,發(fā)現(xiàn)里面沒有電,沒有水,陰冷潮濕,全部的家當就是一口鐵鍋、一張竹床和一床破棉絮。他動情了。“決不能讓船民再漂泊下去!決不能把貧困帶進21世紀!”省委、省政府向全省人民做出這樣的鄭重承諾,要徹底結束“連家船民”上無片瓦、下無立錐之地的歷史。
沿海各縣市簽訂責任狀,全力攻堅,務必在國慶前幫助所有船民全部上岸定居!人民日報2000年12月4日刊出通訊《“告別千年海上漂”》,記述已是福建省省長的習近平來到船民上岸后的紅磚小樓新居,徑直走進廚房,掀開餐桌上的塑料網(wǎng)罩,看看他們吃剩下的東西,再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嘩地傾注到水箱里,角落里放的是液化氣罐和冰箱。觀察之細致,與某些習慣于在市場經(jīng)濟高樓大廈、燈紅酒綠中周旋的官員形成鮮明對照。他指示:不僅要讓連家船民住得下,還要進一步采取措施,使他們穩(wěn)得住、富起來,下次再來我要檢查。
在福州市委書記任上,習近平讓市委大院亮出“馬上就辦”4個大字,表明打造效能政府的決心。人民日報1995年1月發(fā)表系列通訊《福州有福——從閩江口金三角看福州》,感嘆這座古老的城市有一大批“善駕經(jīng)濟快車的跨世紀的年輕決策者和實干家”。41歲的習書記解釋說:“‘馬上就辦’不光是對工作效率的要求,也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要求人們審慎地作出最快反應的敏感。每個人都有這種敏感,福州的事業(yè)才會保持年輕。”
福州是近代中國最早的五口通商城市之一。建設閩江口金三角經(jīng)濟圈,發(fā)展外向型經(jīng)濟,是習近平在福州工作的一個著力點。人民日報名記者孟曉云1994年1月29日的通訊《福州,讓我們重新認識你》寫道:市委書記掛帥,成立外商投資領導小組,提供透明、高效率的服務,“福州市委、市府的開明和開放本身就是福州市投資環(huán)境的一個組成部分”。當年有人擔心外商從中國獲利,“肥水流外人田”,習近平清醒地提出:“在競爭激烈、投資的選擇權在外商手里的情況下,更要善于先予后取。讓利并非把根本利益讓掉,讓利是手段,獲利是目的,目前讓利是為了長遠獲利。”
習近平1992年春天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看到一篇來自海外的留學生征文《??!鼓嶺》,提到美國人加德納夫婦對中國一個叫鼓嶺的地方充滿眷念與向往,渴望故地重游。習近平當即邀請加德納夫人伊麗莎白到福州訪問,親自會見,安排她走訪丈夫在世時念念不忘的鼓嶺。
鼓嶺在福州鼓山之北,氣候宜人,西方傳教士1886年發(fā)現(xiàn)鼓嶺這一避暑勝地,福州最早的西式俱樂部誕生于此。福州市順勢提出“讓鼓嶺成為有福之州的新名片”,打造國家級旅游度假區(qū)。2012年2月,已是國家副主席的習近平訪美期間,講述了福州“鼓嶺故事”,表明了中國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決心。
見微知著,人民日報對習近平在福建工作17年間的新聞報道,勾勒出這位未來的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平凡的眼界、氣度和魄力。(轉載自微信公眾號@黨報舊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