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頭洋中黃氏宗祠現(xiàn)存三塊古匾,其蘊藏著豐富歷史文化信息和人文故事。
一
古匾一《德備萱闈》,牌匾右額文:“賜進士出身,敕文林郎,知福寧府福囗囗囗,建,恩科同考試官加十級記錄囗囗囗”。牌匾左額文因破損脫落已看不清。“萱闈”亦作“萱幃”,猶萱堂,意既母親。德備,具備良好的品德。此語,贊母親是位美德風(fēng)范的人。這位母親就是點頭洋中黃氏二十世黃鐘琚妻子梁氏。古匾《德備萱闈》是梁氏安人七十壽辰,兒子黃景旺請福寧知府題寫,知府姓名因牌匾年久損壞掉落不得而知,這位知府賜進士出身,敕授文林郎,加十級記錄,即加納十次官員記錄,應(yīng)是正六品官員。
黃鐘琚,字應(yīng)祖,號蘊山,生于道光壬辰年(1832),晉贈儒林郎,誥贈奉政大夫。黃鐘琚早逝,時妻梁氏年二十四歲,子景旺僅周歲。蘊山公患疾病期間,梁氏奉侍湯藥,衣不解帶數(shù)月,先生卒,安人哭之慟,水漿不入口,誓言以身殉之,母夏氏多方勸慰,曰:兒尚小,父母年老,家內(nèi)外悉需安人操勞,云云,梁氏始強起精神操辦喪事。祖母盧太孺人年近古稀,舉動均需人照料,梁氏平時奉侍尤勤,每飯必在親視,未嘗輕離左右,盧太孺人尤鐘愛她,梁氏視子侄猶如親子,縫紉盥洗,任勞任怨。兒子景旺十五歲即令其遠游外出拜師讀書,但景旺不忍離母親,梁安人遂親自督課,每夜誦讀聲與紡機聲相呼應(yīng)。
咸豐辛酉年(1861)平陽土匪為亂,桐山一帶遭到焚毀,時蘊山公棺木未安葬,梁安人不忍離去,撫棺而哭,忍齊公(鐘琳)聞之,星夜馳歸,連夜雇人將棺木葬之祖墳,梁安人始挈子避難。
光緒八年,鄉(xiāng)中諸紳士以梁安人貞孝兼全,矢志孀守,秉性貞靜,持躬端莊,撫遺孤,言其事跡于官府,獲州府旌表固。梁安人七秩壽辰,同里親戚文人周夢虞、吳嘉謀、洪鐘律、胡邦彥、石應(yīng)招等人為之廣征詩文,闡揚其美德。光緒三十年兒子黃景旺晉京為父母請誥封,蒙福建督撫請禮部題奏,奉旨旌獎“節(jié)孝”,準予建坊,入祠,春秋祭典,永享春秋,誥贈封安人為宜人,誥贈封黃景旺父黃鐘琚為奉政大夫。
二
古匾二《節(jié)孝》,牌匾右額文有三位朝廷重臣楊昌濬、劉銘傳、陳學(xué)芬題款,左額文:“囗囗士黃鐘琚妻梁氏立,光緒十三年歲在丁亥大呂之月,吉旦”。“節(jié)孝”上方有“圣旨”兩字。
楊昌濬,湖南湘鄉(xiāng)人,跟隨左宗棠創(chuàng)辦湘軍團練,后又隨左宗棠到福建幫辦軍務(wù),光緒十一年任閩浙總督兼福建巡撫,領(lǐng)兵督防臺灣,籌措糧餉軍械赴臺,支持劉銘傳抗擊法軍,對鞏固閩臺海防,殲滅海盜,居功至偉。
劉銘傳,臺灣首任巡撫,淮軍將領(lǐng),領(lǐng)兵鎮(zhèn)壓太平軍和捻軍。光緒九年,清政府任命他為督辦臺灣事務(wù)臣,不久又授福建巡撫,加兵部尚書銜,1884年率清兵在基隆、淡水等處擊敗法軍,法國軍隊妄圖侵占臺灣以失敗告終。光緒十一年,劉銘傳任臺灣首任臺灣巡撫,在臺灣修鐵路,開煤礦,辦電信,發(fā)展航運,促進臺灣工商業(yè)的發(fā)展。
陳學(xué)芬,湖北安陸人,同治元年中進士,光緒十三年任福建學(xué)政兼主考,全稱為:“提督福建全省學(xué)院”,清雍正四年改“督學(xué)”為“提督學(xué)院”,每省一人,掌管本省學(xué)校政令等。光緒二十五年任戶部侍郎,二十六年任工部尚書。
黃景旺,字際行,號勉生,生于咸豐元年(1851),卒民國八年(1919),授太學(xué)生,遵閩省防賑捐輸例加布政司理問,從六品,光緒三十年加捐一級,例授五品銜。光緒三十年黃景旺晉京為父母請誥,獲準圣旨,贈封父黃鐘琚為奉政大夫,母梁氏為宜人。
黃景旺幼年失怙,母梁氏矢志撫之,光緒二十三年母病,黃景旺奉湯藥,母卒,他百日足不履市,三年不赴宴席。勤于治家,事無巨細必親躬行。日常生活自奉節(jié)儉,好行善積德,平生多義舉。光緒二十五年夏秋之交,鼎邑大旱,百姓饑窮待哺,縣府開賑救災(zāi),猶不足,黃景旺獨發(fā)藏谷,平價賣給鄉(xiāng)鄰,讓貧窮者得以維持生計月余。黃景旺五十歲壽辰,晚清鼎邑著名文人,曾任桐山書院山長的周夢虞,為之撰壽序。
圣旨牌匾《節(jié)孝》,請三位當年福建最高官員為之題寫匾額,足見點頭洋中黃氏家族家風(fēng)純良,孝道彰著,耕讀傳家,積德百年,深得鄉(xiāng)鄰及官府贊譽。清中晚期點頭洋中黃氏家族經(jīng)營有道,家財豐厚,晚清朝廷推行捐納捐輸制,名為賑災(zāi)募集資金,遵旨頒給捐獻者一定品位的官爵。通過布政司理問所的平臺結(jié)識到劉銘傳、楊昌濬、陳學(xué)芬這些福建省最高行政長官,請他們?yōu)樽约耗赣H七十壽辰題寫匾額,為福鼎地方文化增添濃墨重彩。
三
點頭洋中黃氏宗祠古匾三《文元》,牌匾右額文:“武英殿大學(xué)士,軍機大臣,文淵閣大學(xué)士,詠莪彭蘊章囗”,左額文:“訓(xùn)導(dǎo)黃家修立,咸豐拾年歲次歷維協(xié)泊春囗囗,吉旦”。
黃家修,字若獻,號竹士,咸豐七年例加訓(xùn)導(dǎo)銜,候補儒學(xué)正堂,生于道光二年(1822年),卒于同治六年(1867年),點頭洋中人,道光二十七年,二十五歲的黃家修參加福鼎縣試取得第一名,福寧府試第四名,同年參加福建省院試考中秀才,主持院試的是時任福建學(xué)政彭蘊章,后成為彭蘊章的學(xué)生。
彭蘊章,字詠莪,江蘇長洲人,道光十五年進士,授工部主事,督福建學(xué)政,咸豐元年軍機大臣行走,六年拜文淵閣大學(xué)士,武英殿大學(xué)士,充上書房總師薄,十一年署兵部尚書,是咸豐帝時期的股肱大臣。
“文元”是對封建社會科舉制度中考中舉人的一種稱法。明清時期秀才參加鄉(xiāng)試考中為舉人,舉人中除前六名,其余稱“文元”,也稱“文魁”。考中舉人者具備當官的資格,黃家修于咸豐七年例加訓(xùn)導(dǎo)銜,候補儒學(xué)正堂,負責(zé)教育方面的事務(wù)。
黃家修父親圣齊公,號眉峰,例授國學(xué)生,生平孝友為懷,卓然一鄉(xiāng)之善士,性高誼,出言剛愎,為鄉(xiāng)中排難解紛不避嫌。憐貧濟困,遇災(zāi)年,減價出售糧食,修路建橋仍施捐不吝或董倡以成之,買山地而建義冢,亦嘗助貧窮者葬營。平日好賢勸善,為鄉(xiāng)中排難解紛,里人皆敬畏而信服之。眉峰公原配夫人林孺人生家萬、家回,續(xù)娶盧儒人生家春、家修。眉峰公忙于生計,家中事務(wù)盡托盧孺人,盧孺人勤于治家,輔相有方,家道興旺。盧孺人七十壽時兒子黃家修請當時福鼎著名文人王守悅撰寫壽序。王守悅贊曰:“孺人處家之道深矣,孺人之德亦益見矣。”
黃家修妻吳孺人系霞浦長岐人,長岐吳家為霞浦名門望族,其父吳乘鰲是貢生。吳孺人性和謹,姑嫂相處和睦,躬持家政。光緒八年,吳儒人六十壽辰,候選儒學(xué)教諭、例授修職郎、桐山書院主講王守愿為之撰寫壽序。黃家修曾是王守愿胞兄道光丁酉年拔貢小城先生門下士,而又與王守愿是世交好友,常至學(xué)館一起評詩論文,以文會友,詩文相贈,王守愿也常到黃家造訪,飲酒聊天,與吳孺人時有見面。時王守愿坐館于點頭鄭超然家,黃家修大兒子曾在王守愿門下就讀,鄭超然與黃家修又是兒女親家。
黃家修大哥黃家萬,號和軒,十四歲就輟學(xué)幫助父親經(jīng)營家業(yè),成為父親的得力依傍,克勤克儉,為人敦厚,謙遜可掬。道光三十年家萬、家回、家春、家修四兄弟雖已分家獨立,但和軒公令各房子侄合營經(jīng)營生意,在他帶領(lǐng)下,點頭洋中黃家家道昌隆,走向小康富裕。光緒《福鼎鄉(xiāng)土志》載:“黃家萬,例捐州同,平生好義舉,又有朱姓,貧不能娶,為之置室。他若減谷價,賑荒歉,以及義倉,義冢諸事,靡不樂為,閭里稱之”。咸豐三年,福鼎水患為災(zāi),黃家萬減價出售谷物,捐資建考棚,修造橋亭道路,從不吝嗇,獨資建造點頭福田亭,好義之心至老不衰,并讓其弟黃家修得以專心讀書修業(yè)。
黃家萬七十壽辰,次子黃鐘琳特赴瑞安,請瑞安黃氏宗親,時任刑部主事、福建省清吏司的黃體立為父親黃家萬撰寫壽序。黃體立,字鹵鄉(xiāng),瑞安人,咸豐六年進士,敕授通議大夫。黃體正、黃體立、黃體芳三兄弟及子侄黃紹箕、黃紹第,歷史上稱“五黃先生”,是清代瑞安杰出人物,都金榜題名入翰林,瑞安黃家聲名顯赫。黃體立長子黃紹第是當代著名作家演員黃宗英的祖父。黃體立赴京任職前曾到過點頭,親戚友人向他介紹點頭黃氏宗親眉峰公事跡,并與眉峰公大兒子黃家萬見過面,時眉峰公已過逝。他贊和軒公“為人敦厚慈祥,篤孝友,睦鄉(xiāng)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