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wǎng)訊(雷小芳)春日,賦予大地鮮活斑斕的底色,更造就了古村落別樣的美。
在硤門畬族鄉(xiāng)雙獅山后脊——秦石村石蘭自然村,聳立著一座古堡,標作“石蘭堡”,便將這種“美”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從山下沿著石階,拾級而上,便是石蘭堡古城門。據(jù)《福鼎縣志》記載,石蘭堡由鄧氏族人修筑于明萬歷年間,長500多米,與山勢連為一體,設城門一個,坐東南朝西北。
雖歷經(jīng)滄桑,卻依然挺立。城門墻石上,有青苔斑斑點點,更有栗豆藤生長于城墻之上,宛如一條蛟龍破墻而出,橫跨于城門口上前方,生機盎然,賦予了古堡生命的氣息。
穿過城門,踏著青石板路行走不遠,坐南向北、保留完整的鄧氏宗祠便映入眼簾。宗祠為清末至民國時期建筑,木制結(jié)構(gòu),主體建筑占地約二百平方米,為三進四合構(gòu)造。
古民居建筑群則藏于道路深處,屋宇蟬聯(lián)。據(jù)傳,原古建筑石木結(jié)構(gòu),用石、木料,材料粗大,雕刻質(zhì)樸,工藝精湛。
古色古香的青石巷道是古民居的筋脈,也是古民居的風格特色之一,它幽深、曲折、四通八達,聯(lián)絡著主干與枝體。巷子兩旁砌2米高石墻,巷道寬處不足1米,窄處只容一人穿身而過。石巷道兩邊每間隔10米左右,就有一分路口,砌成石階和回頭墻,為民宅的入通口,各個民宅以家族的分衍為單元組成。石路、水道布局科學合理,足見當時先民之智慧。
堡內(nèi)有兩方池塘,碧水如鏡,偶有三兩只白鴨游弋其中,動靜相生,妙趣無窮。
池壩上,兩棵巨大的古榕樹虬根錯節(jié),密葉交織,形似一對恩愛的夫妻正在竊竊私語,人們稱之為“夫妻榕”。古榕樹枝葉茂盛,粗壯的枝干猶如巨人的手臂向四周伸展開來,仿佛訴說生命的頑強和堅毅,為古堡平添了幾分靈氣。
池塘與綠樹相映,青山與民居相得。遠眺石蘭堡,猶如一幅古樸而詩意的畫卷,令人流連忘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