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十月,天氣漸涼,又逢國慶假期,市民朋友外出旅游、探親訪友、休閑娛樂等各項活動增多,短時間內人群聚集和流動大幅增加,疾病發(fā)生風險將明顯增加。 上街中心衛(wèi)生院提醒廣大市民朋友要關注登革熱、呼吸道傳染病、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食源性疾病,同時要做好旅途衛(wèi)生,注意出游安全。 一 登革熱 登革熱是由登革病毒引起的急性傳染病,通過伊蚊(花斑蚊)叮咬在人群中傳播。人與人之間不會直接傳播。所以不被叮咬就不會得登革熱。登革熱高發(fā)季節(jié)為夏秋季,一般自5月份開始逐漸增多,8-10月份為發(fā)病高峰期。 2024年以來,全球登革熱疫情形勢嚴峻,流行強度顯著超過歷年同期水平,東南亞、南美洲、非洲等地登革熱疫情較為嚴重,我國云南、廣東、浙江、海南等地區(qū)出現(xiàn)了登革熱病例,隨著國慶長假的來臨,到登革熱疫情流行國家或地區(qū)旅游、生活等存在一定感染風險。 防控措施 1.傳播登革熱的蚊子生長在家居環(huán)境的小型積水容器中,清除積水,即可控制蚊子生長與繁殖,預防登革熱。 2.清除或倒置室外各種閑置的可積水容器,如放在戶外、陽臺、天臺的不用的花盆、缸罐等。 3.種養(yǎng)的水生植物(如富貴竹、萬年青、佛手等)應每隔3-5天換水洗瓶、清洗根須。登革熱流行期間最好不要種養(yǎng)水生植物,如要種養(yǎng)則改為用泥、沙種養(yǎng)。 4.及時清除各種無用積水,如溝渠、天臺等地面積水、填塞竹節(jié)、樹洞,對于長期無法清除的積水,可以投放殺滅幼蟲的緩蝕劑。 5.登革熱流行區(qū)或流行季節(jié),外出活動或旅行時,如公園、綠化帶等地點,無論白天或夜晚均穿長袖衣和長褲,凡暴露部位皮膚可噴涂防蚊液。避免在樹蔭、草叢、涼亭等戶外蚊蟲較多的地方逗留過久。盡量避免在伊蚊活動的高峰外出,雌蚊嗜吸人血,吸血高峰期在下午17:00-18:00時,次高峰期為上午8:00-9:00時。 6.從登革熱流行地區(qū)回國或返榕后14天內,如果出現(xiàn)發(fā)熱等疑似癥狀,應及時就醫(yī),并主動向醫(yī)護人員告知近期旅行史以及在當?shù)氐奈孟x叮咬史。 二 呼吸道傳染病 呼吸道傳染病是一大組由病毒、細菌、支原體等病原體,從人體的鼻腔、口腔、氣管和支氣管等呼吸道感染侵入而引起的有傳染性疾病。比較常見的有:由病毒引起的流感、新冠病毒感染、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水痘等,細菌引起的流腦、百日咳、白喉等,以及由肺炎支原體引起的肺炎等。 國慶假期人員流動性上升和聚集性活動增加,可能加大呼吸道傳染病疫情傳播風險。進入秋冬季后,流感、新冠病毒、肺炎支原體感染、呼吸道合胞病毒感染等多種呼吸道傳染病可能出現(xiàn)交替或疊加流行,應注意預防。 國慶假期感染風險增加 1.人群聚集與病毒傳播:機場、車站、景點等場所人群聚集,其中可能有病毒攜帶者,在人員密集環(huán)境中病毒易通過飛沫、接觸傳播,像熱門景點游客近距離接觸增加了感染可能性。 2.環(huán)境變化的影響:旅行會進入新環(huán)境,氣候、濕度、空氣質量等可能發(fā)生改變,而且部分酒店、民宿通風不理想,利于病毒滋生傳播。 3.旅途疲憊可能影響抵抗力:長途交通和緊湊的游玩行程往往導致游客身心疲憊,打亂了正常的作息規(guī)律。身體疲勞使得身體抵御病毒的能力變弱,從而增加了感染流感等呼吸道傳染病的幾率。 防控措施 1.疫苗接種:疫苗是傳染病預防的有效手段。目前市面上有針對流感病毒和新冠病毒的疫苗,如果還沒有接種流感疫苗,在出行前可考慮接種,尤其是對于低齡兒童、老年人、慢病患者等流感高危人群,疫苗接種更為重要。一般流感疫苗接種后2-4周才能產生具有保護水平的抗體,建議在10月底之前完成接種。 另外,麻疹、流行性腮腺炎、風疹、水痘、流腦、百日咳、白喉等多種疾病均擁有相應的疫苗可供預防,因此,建議適齡兒童應及時完成這些疫苗的接種,以保障其健康。 2.人員密集場所需注意:在旅游景點、商場、餐廳等人員密集場所,要保持安全的社交距離,盡量避免與流感樣癥狀人員近距離接觸。注意室內通風,選擇通風良好的場所停留。 3.養(yǎng)成良好的個人衛(wèi)生習慣,在乘坐飛機、火車、汽車等公共交通工具時,盡量佩戴口罩。觸摸公共物品后,可使用消毒濕巾擦拭雙手。勤洗手,特別是在飯前便后,洗手時要用流動的水和肥皂,揉搓雙手至少 20 秒。 4.保持規(guī)律的作息時間,避免熬夜和過度疲勞。合理飲食,多吃富含維生素 C、維生素 D 和鋅等營養(yǎng)素的食物,如新鮮蔬菜、水果、堅果、雞蛋等,有助于提高身體抵抗力。 5.如果在旅行期間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咽痛等流感樣癥狀,請佩戴口罩,盡量減少與他人的接觸,避免前往人員密集場所。 三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 諾如病毒感染性腹瀉是由諾如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胃腸炎,該病最常見的癥狀是嘔吐、腹瀉、惡心,或伴有發(fā)熱、頭痛等癥狀,兒童患者嘔吐、惡心多見,成人患者以腹瀉為多,嘔吐少見。 食用被諾如病毒污染的食物或水、直接接觸病人、接觸被諾如病毒污染的物體、吸入氣溶膠都能引起發(fā)病,極易在學校、托幼機構、企業(yè)等場所暴發(fā)流行,需多加防范。 防控措施 1.注意個人衛(wèi)生,要教育孩子養(yǎng)成飯前便后認真洗手的好習慣,同時加強體育鍛煉,均衡飲食,提高身體抵抗力。 2.注意飲食衛(wèi)生,喝開水、吃熟食,生吃瓜果要洗凈,不吃生的或半生的食物,特別是食用貝類等海、水產品時要做熟、做透。 3.建議學校及家長主動學習并掌握諾如病毒污染物的消毒方法?;純旱呐判刮铩I吐物以及被患兒污染的衣被、地面、物體表面應使用含氯劑進行消毒,食品用具可通過煮沸30分鐘消毒。在處理污染物時應做好個人防護。 4.如果已被感染,請務必配合學校和醫(yī)療衛(wèi)生部門采集肛拭子或將孩子的便樣送到指定地點進行病原學檢測,同時在家休息或醫(yī)院治療至癥狀完全消失后72小時再復課。 5.居家休息期間,應為患兒準備獨立的食品用具,最好不與家人共同進餐。最好有獨立的廁所,同時注意廁所的清潔、通風。避免與家里其他人,特別是兄弟姐妹間的密切接觸。 四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疾病是指食品中的各種致病因素經攝食進入人體引起的疾病,可分為感染性疾病或中毒性疾病。通俗地講就是“吃”出來的病。 食源性疾病的癥狀以胃腸道癥狀為主,就是人們常說的“上吐下瀉”,包括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部分可伴有發(fā)熱、頭暈頭痛。但有些食源性疾病除了消化系統(tǒng)癥狀以外,還會引起嚴重的臟器損害并發(fā)癥,甚至危及生命。 國慶小長假,人們外出旅游、購物、休閑娛樂、舉辦筵席等各種活動增加,在采購、加工、制作、儲存等食品環(huán)節(jié)稍有不當便會造成食品安全隱患,發(fā)生食源性疾病的風險明顯增高。 防控措施 1.嚴把食品質量關。不要購買、加工和食用來歷不明的食物、死因不明的畜禽或水產品,不購買、食用野生動物,以保證食品原料的衛(wèi)生安全。 2.查看食品外包裝。購買和食用定型包裝食品時,要查看廠名、廠址、生產日期、保質期等,不要購買和食用無生產日期或保質期、廠名、廠址的“三無”食品及感官性狀異常的食品,不要食用過保質期的食品。 3.選擇正規(guī)場所就餐。外出聚餐,應選擇食品衛(wèi)生條件好、信譽度高的餐飲單位,不要到無證照攤販處就餐;就餐時使用公勺公筷,減少交叉感染的機會。 4.科學合理進餐。家庭聚餐、宴會時,避免暴飲暴食,以免出現(xiàn)胃腸功能紊亂和身體抵抗力降低,增加患病風險。 5.加工食物生熟分開。制作食品時要做到生熟食品分開加工,生熟工用具分開使用。盡量避免食用隔夜食品。盡量不要生食肉類、海(水)產品等食品; 6.保持良好個人衛(wèi)生。在烹調食物和進餐前要注意洗手。接觸生魚、生肉和生禽后及時流水沖洗雙手。 五 假期旅行健康需知 國慶長假,出游的人自然增多,跨區(qū)域、跨境人員流動性、聚集性的增加,會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及登革熱、瘧疾等蚊媒傳染病的輸入性風險。 同時,也不能忽視流感、新冠等呼吸道疾病的潛在威脅,需持續(xù)做好預防措施。 此外,還要謹防食源性疾病的發(fā)生,注意出游安全。 出行前 1.合理規(guī)劃行程。查詢天氣預報和路況信息,穿好備好合適的衣物,合理規(guī)劃行程,注意交通安全。 2.帶好感冒、腹瀉、消食、暈車、抗過敏、外傷等常備藥物。 3.提前關注目的地各類傳染病流行現(xiàn)狀和風險提示,了解相關防控知識。若已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等癥狀,建議暫緩出行。 出行時 1.做好個人防護。勤洗手,咳嗽、噴嚏時注意低頭避開人群并用紙巾或手肘遮掩口鼻,在人群聚集的公共場所科學佩戴口罩,別大意。 2.注意飲食飲水衛(wèi)生。不喝生水,建議使用公勺公筷,選擇正規(guī)、衛(wèi)生環(huán)境良好的餐館。不采摘、不食用野生蘑菇、山野菜和野果等。 3.做好防蚊叮咬措施。裸露皮膚涂抹趨避劑,避免在花草、樹木茂盛的地方停留太久。 4.注意安全。尤其是帶娃兒出游的家長朋友們,一定注意有效看護,別讓孩子脫離視線,防止溺水、墜落等意外事故。 返程后 返程后,做好自我健康監(jiān)測,如出現(xiàn)發(fā)熱、咳嗽、皮疹、腹瀉等異常癥狀,應及時就醫(yī),并告訴醫(yī)生外出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