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新聞網訊(蔡麗軍) 畬族年節(jié)也叫春節(jié),是畬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是畬族最隆重和熱鬧的節(jié)日。畬族人民十分重視過春節(jié),從農歷二十四就開始準備過年,每到這個時候,打糍粑、做豆腐,整個村寨里洋溢著濃濃的年味。
臘月里,糍粑香。一大清早,福鼎市佳陽畬族鄉(xiāng)雙華村畬民們就忙開了,添柴、起火,磨豆、入桶、烹蒸….。熱騰騰梗米置于500斤的石臼內,開始打糍粑啦!打糍粑是一項集體活動,團團圓圓的糍粑更是黏住鄰里情的集結號,男人輪番舉著石椿,“嗨喲嗨喲”地使勁打糍粑,女人和孩童忙活著做糍粑,饞嘴的孩童早就把糍粑塞進嘴里,十分熱鬧。
黃豆腐是畬族當地的傳統(tǒng)食品,是美食中的佳品之一,在當地流傳一句話“請客沒有黃豆腐,山哈并非有誠意”。畬民會選擇在農歷二十四、二十五做黃豆腐,黃豆腐的制作方法是畬族古代先民傳承下來的手工藝,不加石膏,而是添加自家獨特的酸水,其制作流程看似簡單,但每個環(huán)節(jié)的工藝需講究細心到位,用石磨磨成豆?jié){,熬煮、沸騰、攪拌、添加酸水,待其凝聚成白云狀后立即停止,退火、瀝水、加蓋、重壓、集結30分鐘后,大功告成,家家戶戶開始分嘗美食。
糍粑、豆腐也是畬民過春節(jié)待客的常備禮品,走親訪友的必備禮物。畬民李先通告訴筆者,遠久時候,畬族同胞基本都住在偏遠的大山里,生活條件惡劣,吃穿不濟,好客的畬民就用自家田里種的黃豆和稻谷打糍粑、做豆腐,用來招待春節(jié)走親訪友的客人,習俗一傳就是幾百年。
打糍粑、做豆腐是畬族人家過春節(jié)不可少的一項傳統(tǒng)習俗,畬族里流傳著這樣的一首詩句“糯米做糍圓又圓,香麻拌糍甜粘粘”,表達畬族人民盼望春日時(糍)來運到,生活年年(粘粘)甜的美好心愿,豆腐與“頭富” 和“頭福”音相似,被寄予了新年要“富貴”的希望。從農歷12月24日的打糍粑,掛燈籠、貼福字,25日的“祭灶”、“送神”,畬族就開始過新春節(jié)了,這是畬民最歡樂的時刻,一邊盡情地享受美味佳肴,一邊抒發(fā)追求來年日子過得更比今年好的愿望。如今,隨著改革開放和脫貧攻堅的不斷推進,深處山間的畬族群眾享受到社會發(fā)展帶來的“紅利”,生活日益富足的同時,更是將這一傳統(tǒng)習俗傳承接續(xù)。畬民鐘昌是這樣說,“現在大家生活非常好,交通也方便,去城里班車也方便,山哈人老傳統(tǒng)不能丟,老習俗不能丟,尤其是這些做豆腐、打糍粑傳統(tǒng)不能丟,要一代傳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