碗窯村是福鼎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2015年起,該村為保護和傳承以客家方言為主的客家文化,恢復和發(fā)展了沉寂已久的“九月九傳話節(jié)”,并不斷豐富文化內涵———
“母親怎么說?”
“木衣”。
“午飯怎么說?”
“是倒”。
這是碗窯村一年一度“九月九傳話節(jié)”上,新媳婦用“客家話”回答老族人的問答測試。
碗窯自然村位于點頭鎮(zhèn)觀洋村的大山之中,現(xiàn)有30余戶100多人。碗窯余姓先祖繼承祖業(yè)世代燒碗,清乾隆年間碗窯制碗業(yè)進入鼎盛時期,在當時的福建、浙江、廣東都極富盛名,清末開始蕭條,于民國時期停業(yè),村子也因之得名,稱作碗窯。余姓先祖將閩西的客家方言,俗稱“汀州話”或“碗窯話”帶到福鼎,并流傳至今。多年來,由于村里人口越來越少,語言的使用頻率低,碗窯話一度瀕臨失傳的局面。為了讓獨特的客家文化得以傳承,2015年起,該村恢復了以學習傳承碗窯話為特色的“九月九傳話節(jié)”。
重獲新生的傳話節(jié)
今年的“九月九傳話節(jié)”,碗窯村里處處洋溢著喜慶的氣氛,舞龍燈、民族舞蹈、教學方言、茶藝表演、新媳婦方言測試等精彩活動項目,吸引了大批周邊村民和各地游客趕來觀看、體驗。
這一天,小孩子們要遵照祖輩的遺訓,向長輩們學習碗窯話,而碗窯的媳婦們則要接受老一輩人對碗窯話的“考試”。老族人組成評判團,村里的新媳婦輪流上陣,在評判團的見證下,余家新媳婦們對日常用品、稱謂、飲食、服飾及節(jié)日生活等方面,全部用“碗窯”方言答題,場面熱鬧。期間,村民們還會用碗窯話演唱民謠,宛轉悠揚的民謠,歌唱著客家人的幸福生活,美妙的聲音、流暢的旋律,著實讓人耳目一新。今年7月,碗窯村“九月九傳話節(jié)”因其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被我市錄入第四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我自己平常在家也講福鼎話?,F(xiàn)在會講碗窯話的人越來越少了,像我這種能用碗窯話進行對話交流的,全村不超過30人,且都年紀已高。”傳話節(jié)籌辦負責人余振歡說,如果再不想辦法傳承,包括碗窯話的客家文化都會失傳。2015年,抱著大家一起聚一聚的心態(tài),余振歡組織舉辦了第一屆的“九月九傳話節(jié)”,引來了四方群眾的捧場。
學講碗窯方言
傳承不息的碗窯話
福鼎方言腔調復雜,可分為六個系統(tǒng),即:桐山話、閩南話、福州話(秦嶼話)、汀洲話、興化話、畬族話。桐山話俗稱“福鼎話”,碗窯話屬于汀洲話系統(tǒng),只是福鼎方言龐大體系中的一小塊。
據了解,清康熙初期,余、黃、鄧三姓一同自福建汀州府(現(xiàn)龍巖市連城縣姑田鎮(zhèn)溪口村)遷出,碗窯先祖不僅帶來了燒碗工藝,同時也帶來了一種閩西的客家語言,因汀州府以前稱天州府,因此這種語言也稱天州話。碗窯先祖遠離故土不忘鄉(xiāng)情,立遺訓在村里要講碗窯話,要下一代和剛剛嫁入的新媳婦學講碗窯話,口口相傳,幾經傳承,使得碗窯方言得以延續(xù)至今。
“目前,從汀州府遷移來的客家人,先后有3批,分別在現(xiàn)在的管陽的后溪、浙江蒼南的橋墩和我們的碗窯村。”余振歡說,如今只有碗窯村把汀州話完整地延續(xù)下來,其他2個分支的汀州話幾乎失傳。慶幸的是,自從傳話節(jié)舉辦之后,村里很多年輕人也開始加入汀州話的學習與傳承。
2017年,碗窯村新建的“傳藝樓”正式啟用,陳列展示部分獨具當地客家民俗風情的非遺文化、民俗工藝、村史村貌等,讓傳承模式從單一言語的傳承拓展到了包括歷史文化、傳統(tǒng)技藝、傳統(tǒng)醫(yī)藥、傳統(tǒng)習俗在內的各類主題民俗文化的傳承。“我們興建‘傳藝樓’主要是想以此為平臺,把我們祖先的一些傳統(tǒng)手工藝術、生活習俗等進行最直觀的展示與傳承,弘揚客家傳統(tǒng)文化。”余振歡說。
獨具特色的舞龍燈
舞青龍燈是福鼎客家人流傳已久的民俗活動,也是傳話節(jié)必備的保留節(jié)目。
據余振歡介紹,碗窯村舞青龍燈始于清乾隆年間,龍身為九節(jié),長22米,全身為青黃色,共有“龍纏柱”“龍翻身”“龍超井”“龍拜壽”“賀八仙”等30余套動作。
青龍起舞,鑼鼓聲與嗩吶聲交織在一起,龍珠揮動,引龍飛舞,盤旋起伏,煞是好看。整個龍燈表演切合道教文化,分別對應與其相稱的吉祥寓意,充滿了對國泰民安、風調雨順的美好祝福,以及對人丁興旺、身體健康、五谷豐登的熱切期盼。
碗窯的舞青龍燈在我市頗具名氣,每年春節(jié)都會在點頭及周邊鄉(xiāng)鎮(zhèn)巡回演出。1995年,在福鼎撤縣設市文化匯演活動中,碗窯村的舞龍燈也為市民送上了精彩的表演,從而一炮走紅。如今,碗窯村將舞青龍燈作為一張文化特色名片加以傳承與發(fā)揚。
歷久彌新的雙忠廟
“國士無雙雙國士,忠臣不二二忠臣。”廟門上一副對聯(lián)講述了唐代安史之亂守睢陽城獻身的張巡、許遠兩位忠臣的故事,給碗窯村增添了不少歷史文化底蘊。這是我市境內唯一一座雙忠廟。
“闖過分水關,追平陽,趕平陽,力舉千斤。”廟口墻上的這句典故一直被口口相傳至今。據說,古時碗窯村中的牛被浙江蒼南平陽縣五代村的賊人偷去,碗窯村民十分氣憤,集聚了8個勇敢的村民準備要去五代村將牛牽回來。這8人路過縣衙時被縣太爺攔住??h太爺說,那賊人武藝高強,貿然前往不妥。8位碗窯村民卻早已下定決心,哪怕是刀山火海也要讓那賊人物歸原主??h太爺見他們去意已決,便不再阻攔,遂承諾他們若是能成功將牛牽回,便給碗窯村掛紅,并親自給他們提字。沒想到幾天后,8位村民還真的把牛牽回來了。于是縣太爺便依諾親自騎馬到碗窯村,掛紅、提字,也就是現(xiàn)如今在廟口看到的那行紅字。這樣一段趣事雖已無法考證,但也從側面反映出數百年來碗窯村淳樸勇毅的民風。
碗窯村的雙忠廟占地面積約560平方米,碗窯村民將其中的雙忠公王視為保護神。據村民介紹,大約在清康熙年間,余氏先祖感懷雙忠廟公王的不朽功勛,攜香爐遷入碗窯村。這是我市境內一座著名的文物建筑和文化古跡,廟內有清嘉慶二年香爐,清道光丙申年制公王靈顯簽詩板等文物。雙忠廟歷經了數百年的風雨洗禮,也見證了碗窯村的興衰榮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