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批評當然要聚焦作品、細讀文本,但只有具備社會歷史眼光和為人民服務的立場,才能穿透文本、直指人心、引領創(chuàng)作,才能獲得真實厚重的批評價值。
“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一流文藝作品通常是深刻反映社會歷史變遷的產物,是社會現(xiàn)實大氣候和小氣候風云際會的結晶,也是社會實踐活動在文藝創(chuàng)作中的集中反映。這就要求文藝批評家能夠以“歷史理性”的自覺去理解作品和解讀作品,將形式分析與社會文化研究結合起來,而不是從形式到形式,甚至一味套用外來理論機械剪裁自己的審美和文化。
文藝批評重要任務之一是判斷文藝家是否將意識到的歷史內容進行精準有力的表現(xiàn),是否具有思想深度。批評家金圣嘆正是以其對社會歷史的深入洞察穿透文本,對《水滸傳》和《西廂記》作出獨辟蹊徑的精到點評。也正是基于精準的歷史趨勢判斷,他力推小說和戲曲走向文學主流地位,發(fā)出洞察文藝發(fā)展大勢的先聲。魯迅先生點評《紅樓夢》言及“悲涼之霧、遍被華林”,以感性語言提煉出小說落魄貴族頹勢盡顯的整體基調,則既是對作品文本的透徹理解,也是對歷史大勢的精準把握,因而一語中的、發(fā)人深省。
文藝批評家深入體悟社會歷史發(fā)展,才能深刻把握歷史變革、時代癥候和社會情緒,獲得解讀文本所必需的社會歷史經驗。批評家把自己對現(xiàn)實和生活的親歷感受融匯到對文藝作品的具體評判中,觸景生情、緣事而發(fā),進而產生深刻見解、獨立判斷和理性光芒。這樣的批評才更有力度和溫度,無論是贊美還是鞭撻,都有理有據(jù),說到點上、說到要害處、說到人心里去。
人民是文藝作品的接受主體,做好文藝批評還要自覺為人民服務。有了這個服務意識,文藝批評家就能以鮮明立場面對紛繁復雜的現(xiàn)實生活和文藝創(chuàng)作現(xiàn)象,及時總結升華創(chuàng)作經驗和創(chuàng)作規(guī)律,就能提出帶有時代普遍特征的現(xiàn)象和問題,對癥下藥,前瞻并引領文藝創(chuàng)作走向;有了這個服務意識,文藝批評家就能底氣十足地說真話,敢于“剪除惡草”“灌溉佳花”,而不是唯唯諾諾看人臉色,甚至受到利益綁架,甘做市場的奴隸;有了這個服務意識,文藝批評家就能深入淺出地講道理,在大是大非和亂云飛渡的創(chuàng)作思潮面前,敢于去偽存真、廓清迷霧,以卓爾不群的觀點啟示作者、啟迪讀者。
惟其如此,文藝批評才能突破自說自話的困境,獲得真實的生命力。(薛晉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