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鼎背山面海,物產(chǎn)富饒,山珍海味河鮮,應(yīng)有盡有,為小吃提供了豐富而獨特的原料。福鼎小吃之美,名播遐邇,食之者,無不思忖重來;聞之者,無不心存向往。1996年,福建省人民政府授予福鼎“福建美食名城”的稱號。 古人云:民以食為天??梢娛持笠?!小吃不小,乃某地域文明程度的一個標(biāo)識。福鼎人民于推進社會文明過程,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創(chuàng)造出眾多小吃,或甜或咸,或酸或辣,或涼或熱,或干或湯,林林總總達二百余種,其中一類為邑外所無的獨創(chuàng)品,一類為本地化了的舶來品。倘若以原料區(qū)分,大致可歸為六大類:一、大米類,有鼠曲粿、年糕、水粿、紅龜、米粉、米面、鍋邊糊、糍粑、汽糕、燒賣、湯圓、饃饃、粽子等;二、蕃薯類,有九隱包、蕃薯粉溜、三角餃、馬蛋等;三、面粉類,有麥餅、面魚、蛋卷、包子、手打面、春餅、面茶、光餅、推酥餅、千層餅、麻晶餅、馬蹄糕等;四、芋類,有芋泥、芋酥、芋丸、掛霜芋、假膏膩等;五、魚類,有魚片、魚丸、魚餅、魚面、魚卷、魚棗、汆湯等;六、肉類,有肉燕、肉片、扁食、肉筋、牛肉丸、牛雜湯、豬肚雞、叫化雞等。隨著社會的發(fā)展,小吃也在不斷創(chuàng)新,表現(xiàn)了福鼎人民與時俱進的革命精神。 福鼎小吃之所以美,全在用料之地道,工藝之傳統(tǒng)。福鼎小吃多以本地特產(chǎn)為原料。福鼎芋是國家命名的檳榔芋,其他地方是沒有的,用它制作小吃,享譽海內(nèi)外,被選為人民大會堂的國宴佳肴。福鼎栽種的一種菜豆,古代一位皇帝吃過后,終生不忘,人們稱之為御豆,或皇帝豆,年年向朝廷進貢。以它為原料制作的小吃,真可謂“此味只應(yīng)天上有,人間那得幾回嘗”。福鼎小吃全是以傳統(tǒng)手工制作的。福鼎肉燕實在令人嘆為吃止,其皮薄如紙張,矇眼可視物,韌如皮革,抖動亦不裂,脆如海蜇,經(jīng)嚼且耐味。其制作從取肉到成品,用功之深,費時之長,勞動價值難以計算。磻溪橋頭面,一個人一天頂多制作三十來斤,多了功夫就不到位,不到位就沒有那個勁道。如果說福鼎小吃,以功夫賺錢,那也絲毫沒有夸張。 筆者采訪過一些小吃的來歷,幾乎每一道都有一個傳奇式的故事。 西陽肉丸,原先叫肉圓。相傳明初,南京丹徒縣城郊有位青年叫吳旺三,他結(jié)識了鄰村的一位蘇姑娘,倆人情投意合,乃至談婚論嫁。想不到同村的董七也看上蘇姑娘,揚言非她不娶。董家是村中大戶,有錢有勢。下聘那天,吳董兩家相持不下,蘇家十分為難。這時,蘇姑娘發(fā)話,要旺三、董七倆,各從自家送來的豬腿上取一斤瘦肉,現(xiàn)場做一道菜,招待來蘇家賀喜的一桌客人,誰完成得好,她就嫁給誰。董七聰明,將瘦肉切成肉丁,熬了一小鍋肉粥。旺三想了想,把瘦肉剁成肉醬,然后與蕃薯粉和在一起,煮了十碗酸辣可口的肉羹湯??腿藗兎謩e吃了肉粥和肉羹湯,一致稱贊旺三的手藝高。人們問旺三這道菜叫什么?他不假思索地說:“叫肉圓!”因為它圓了他與蘇姑娘的婚事。后旺三早逝,蘇氏為避戰(zhàn)亂,攜子逃到福鼎西陽村,肉圓的手藝也從她手上一代代傳承下來。由于圓與丸在方言中同音,漸漸地肉圓便變成了肉丸。 福鼎太極芋泥為清大臣挽回面子的故事,也十分動人。鴉片戰(zhàn)爭期間,林則徐任欽差赴廣州禁煙。一天,英商設(shè)宴請林公,上一道冰淇凌。林公不諳就里,一口冰淇凌,凍得他吞吐兩難。英商們竊笑不已。幾天后,林公回請英商,上了一道福鼎太極芋泥。芋泥呈淡紫色,金黃的油麻、大紅的瓜糖,將它裝飾得象一件工藝品。英商們迫不及待地舀一勺送進嘴里,頓時一個個嗚嗚大叫,鼓著腮,搖頭晃腦,跺腳翻眼,亂作一團。他們不知道,太極芋泥是蒸出來的,因為上面蓋一層豬油,無法冒熱氣,看似冷,里面卻是七八十度高溫,怎不燙得五臟如被火燒?林則徐為報了一箭之仇而開心。 動人的故事讓福鼎小吃更富文化色彩。 人類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精神產(chǎn)品,經(jīng)過時間的考驗,總會產(chǎn)生各式各樣的著名品牌。福鼎小吃也不例外,如江記魚片、阿霞扁食、阿生汽糕、阿妹粿湯、榮昌推酥、店下炒米粉、點頭米粉湯、管陽泥鰍面、磻溪橋頭面、秦嶼珍珠圓、前岐土雞煲、佳陽豬頭片、疊石兔子巴、臺峰九隱包,等等、等等。每一個字號,都是一道小吃的代表。2004年10月,福鼎小吃參加全國第十四屆廚師節(jié)暨海峽兩岸美食節(jié),有五道小吃獲得中國名點稱號,九道小吃獲得金廚獎牌。 都說食在福鼎,依筆者之見,無非是指福鼎的東西好吃,在福鼎隨時隨地都能吃到好東西。福鼎市區(qū)大街小巷布滿小吃攤、小吃店,晝夜24小時營業(yè),來過福鼎的人都稱它是不夜城。有人說,到福鼎,不吃小吃,等于沒有來過。